500亿额度2年半还没用完 不良资产证券化很尴尬
2018-11-09 18:40 4334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队伍又添“新面孔”。中债登15日公布的信息显示,杭州银行将于10月22日起发行第一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这是继江苏银行、北京银行之后,第三家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城商行。
然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总量,却有些尴尬。根据Wind数据,自2016年2月启动试点以来,不良资产证券化仅发行376亿元,不足试点额度的八成。除大行外,股份行、城商行大部分只发行过一两单产品,规模基本在三四亿元以下。
时隔8年,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
相比于国外,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也较为波折,2005年,商业银行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才开始尝试并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当时发行了4单,规模总计100多亿元。
但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监管层在2008年叫停了不良资产证券化。
然而,银行并没有过几年好日子,2012年开始,随着国家经济增速的放缓,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压力重新反弹,不良资产余额持续飙升。于是,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成为众望所归。
2016年4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了《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与此同时,国务院批准6家商业银行500亿元的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额度。同年5月,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分别发行了两单不良资产证券化。
这意味着,时隔8年后,不良资产证券化终于回归。
部分银行抱“试水”态度
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扩围后,12家银行被纳入其中,但这似乎并没有给500亿额度的消耗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2017年发行金额较2016年下降了26.5亿元,今年这种趋势也未见明显好转。
事实上,包括工行、建行在内的6家首批试点的大型商业银行,仍然是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的“主力军”,发行金额共计212.9亿元,占到总发行金额的80%以上。
有市场人士透露,目前监管层在发起行、发行规模等方面的审批还比较谨慎。“对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商行、农商行来说,抗风险能力可能较弱,在政策和风险不可预计的情况下,抱着试水的态度也是正常的。”国融证券投资银行部执行副总裁曹金淼说。
就在上个月末,建行刚刚发行了一单规模达17亿元的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与此同时,绝大多数试点银行的产品规模都较小,相当一部分产品的发行规模甚至不超过2亿元。
“当前入池资产的高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行规模。”曹金淼表示,“实践中,不良资产证券化对资产要求较高,需要在未来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现金流,这是许多不良资产都达不到的。”
“内热外冷”,面临诸多难点
业内专家表示,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处置方式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拓宽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手段和融资方式;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和回收率;强调市场化处置,打通了银行信贷资产和资本市场的联系。
但即便如此,不良资产证券化仍“内热外冷”,面临诸多难点。一是涉及抵质押、诉讼等,需要对不良资产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二是基础资产处置回收的金额和时间难以预估,因此入池资产的现金流难以预测。三是可能面临法律和会计方面的风险。
次级档难消化 市场投资者匮乏
作为产品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投资者的情绪时刻影响着产品发行链条上的每一环。
“优先级基本都是AAA评级,比较好找资金认购,银行、非银机构、银行理财资金还是肯投的。”某信托公司业务人员表示,主要难点在于次级以及中间档的消化,这方面的投资者比较匮乏。
该信托人员进一步解释称,次级档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如果回收得好就会有超额收益率,如果回收得不好,收益率可能就不可控了。同时他表示,发起银行也会对次级档产品进行一定比例的自持。
曹金淼表示,自留比例和产品评级、投资人承受风险有关。2013年末,监管发布新规进一步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风险自留行为,给予发起行自留行为以更大的灵活度,可以各档证券均持有,且以各档次证券发行规模的相同比例持有,总量不低于发行规模的5%。这使得发起机构风险自留大幅放松,一定程度上也刺激发起银行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在目前发行较难的市场环境下,某大型券商资产证券化条线负责人表示,在今年次级档产品的发行上,还是有更多的专业投资机构参与进来了,优先级投资的主力是银行,次级的主力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或地方AMC。
发行成本高 配套细则待改善
“别看正常类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每年都快速增长,毕竟那是银行信贷资产出表最主要也是比较有效率的路径,但相比于其他不良资产处置路径而言,不良资产证券化就不是那么有优势了。”上述券商人士表示。
由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操作周期长、细节难点多,做一个项目本身就不容易,银行也会考虑这些因素,把控发行规模和发行节奏。
与此同时,部分银行选择将不良资产直接拍卖给AMC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较为简单的会计处理方式。银行专业人士解释,在财务处理上,在处理不良资产时可以先走核销渠道,待回收后冲回拨备覆盖。相对来说,他认为证券化这种类似“通道”的方式,流程长、审核多、费用高。
虽然在发行成本方面优势并不明显,但多位受访人员都不否认,证券化是一个比较好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对此,曹金淼表示,与拍卖相比,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实现出表,优化财务报表,在估值方面也可能较其他处置方式来说更具有优势。
申明:感谢作者的辛勤原创!若在本网站转发过程中涉及到版权问题,敬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及时更改删除,谢谢!
然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总量,却有些尴尬。根据Wind数据,自2016年2月启动试点以来,不良资产证券化仅发行376亿元,不足试点额度的八成。除大行外,股份行、城商行大部分只发行过一两单产品,规模基本在三四亿元以下。
时隔8年,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
相比于国外,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也较为波折,2005年,商业银行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才开始尝试并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当时发行了4单,规模总计100多亿元。
但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监管层在2008年叫停了不良资产证券化。
然而,银行并没有过几年好日子,2012年开始,随着国家经济增速的放缓,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压力重新反弹,不良资产余额持续飙升。于是,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成为众望所归。
2016年4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了《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与此同时,国务院批准6家商业银行500亿元的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额度。同年5月,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分别发行了两单不良资产证券化。
这意味着,时隔8年后,不良资产证券化终于回归。
部分银行抱“试水”态度
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扩围后,12家银行被纳入其中,但这似乎并没有给500亿额度的消耗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2017年发行金额较2016年下降了26.5亿元,今年这种趋势也未见明显好转。
事实上,包括工行、建行在内的6家首批试点的大型商业银行,仍然是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的“主力军”,发行金额共计212.9亿元,占到总发行金额的80%以上。
有市场人士透露,目前监管层在发起行、发行规模等方面的审批还比较谨慎。“对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商行、农商行来说,抗风险能力可能较弱,在政策和风险不可预计的情况下,抱着试水的态度也是正常的。”国融证券投资银行部执行副总裁曹金淼说。
就在上个月末,建行刚刚发行了一单规模达17亿元的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与此同时,绝大多数试点银行的产品规模都较小,相当一部分产品的发行规模甚至不超过2亿元。
“当前入池资产的高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行规模。”曹金淼表示,“实践中,不良资产证券化对资产要求较高,需要在未来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现金流,这是许多不良资产都达不到的。”
“内热外冷”,面临诸多难点
业内专家表示,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处置方式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拓宽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手段和融资方式;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和回收率;强调市场化处置,打通了银行信贷资产和资本市场的联系。
但即便如此,不良资产证券化仍“内热外冷”,面临诸多难点。一是涉及抵质押、诉讼等,需要对不良资产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二是基础资产处置回收的金额和时间难以预估,因此入池资产的现金流难以预测。三是可能面临法律和会计方面的风险。
次级档难消化 市场投资者匮乏
作为产品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投资者的情绪时刻影响着产品发行链条上的每一环。
“优先级基本都是AAA评级,比较好找资金认购,银行、非银机构、银行理财资金还是肯投的。”某信托公司业务人员表示,主要难点在于次级以及中间档的消化,这方面的投资者比较匮乏。
该信托人员进一步解释称,次级档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如果回收得好就会有超额收益率,如果回收得不好,收益率可能就不可控了。同时他表示,发起银行也会对次级档产品进行一定比例的自持。
曹金淼表示,自留比例和产品评级、投资人承受风险有关。2013年末,监管发布新规进一步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风险自留行为,给予发起行自留行为以更大的灵活度,可以各档证券均持有,且以各档次证券发行规模的相同比例持有,总量不低于发行规模的5%。这使得发起机构风险自留大幅放松,一定程度上也刺激发起银行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在目前发行较难的市场环境下,某大型券商资产证券化条线负责人表示,在今年次级档产品的发行上,还是有更多的专业投资机构参与进来了,优先级投资的主力是银行,次级的主力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或地方AMC。
发行成本高 配套细则待改善
“别看正常类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每年都快速增长,毕竟那是银行信贷资产出表最主要也是比较有效率的路径,但相比于其他不良资产处置路径而言,不良资产证券化就不是那么有优势了。”上述券商人士表示。
由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操作周期长、细节难点多,做一个项目本身就不容易,银行也会考虑这些因素,把控发行规模和发行节奏。
与此同时,部分银行选择将不良资产直接拍卖给AMC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较为简单的会计处理方式。银行专业人士解释,在财务处理上,在处理不良资产时可以先走核销渠道,待回收后冲回拨备覆盖。相对来说,他认为证券化这种类似“通道”的方式,流程长、审核多、费用高。
虽然在发行成本方面优势并不明显,但多位受访人员都不否认,证券化是一个比较好的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对此,曹金淼表示,与拍卖相比,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实现出表,优化财务报表,在估值方面也可能较其他处置方式来说更具有优势。
申明:感谢作者的辛勤原创!若在本网站转发过程中涉及到版权问题,敬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及时更改删除,谢谢!
扫码加群主申请入群
另:法财库目前成立了多个行业微信群【银行高管群】【商业银行群】【信托群】【券商群】【理财师群】【投行群】【私募群】【基金群】【股权投资群】【期货群】【现金贷】【第三方支付】【金融高管群】【总裁群】【互联网高管群】【汽车金融群】【融资租赁群】
1. 逆周期中的投资机会:不良资产成投资界“新宠”
2. 毕马威:中國金融租赁行业2018年半年度业绩速览!
3. 投资人熊晓鸽 继续投出下一个伟大公司
4. 2800亿负债压顶!又一地产巨头,身陷旋涡
5. 震惊!银行董事长当街被砍!420亿骗贷案幕后
6. 不再错过下个BAT!科创板来袭,官方出手有何深意?A股将迎巨变?谁最受益?
7. 央行发布中國金融稳定报告:四大AMC风险隐患初步显现
8. 左手房地产,右手互联网,二十年财富变迁,下一次,风起何处?
9. 数据告诉你, 中國贫富差距有多大
10. 十年富豪榜,一个大时代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