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财课详情页

站在2019、回看2018

发布者:xiaocai

2019-01-04 16:51 3907

timg.jpg
2018年已过,今天迎来2019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有人说2018年是过去五年最苦的一年,也是未来最好的一年,在这种颇带讽刺热潮、信息泛滥充斥的市场的中,我们需要回归常识,并对过去的一年有一个概念上的把握和认知。

一、梳理1:没想到债市这么牛、股灾又重新来
回顾2018年,全球金融市场继续动荡不已:


(一)债券市场是表现最好的一年,10年期国债重回3.20%时代
债券市场的全年波动幅度与变动幅度几乎相近,这主要是因为全年的高点和低点分别集中于年初与年尾。

这一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3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下行64.92个BP和91.11个BP,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与3年期国开债收益率分别大幅下行117.38个BP和154.69个BP,3年期AAA级地方债和城投债收益率分别下行97.11个BP和148.94个BP。与此同时,美国债市继续走弱,10年期美债与3年期美债收益率分别上行32个BP和52个BP,短端弱势正在向长端传导。

(二)股票市场表现最差,中国股市尤为明显、全年波动幅度高达50%
2018年全球股市普遍下挫,美国三大股指分别走弱6.70%、7.03%和4.46%,香港恒生指数纵挫14.84%,日经225指数下跌12.08%。

相较之下,中国股市的下挫幅度最大,上证综指重回2500点以下,上证综指与沪深300指数分别大幅下降24.59%和25.31%,全年波动幅度分别达到43.35%和46.79%。估值本已处于历史低位的中小板指和创业板指全年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分别下降35.31%和28.65%,全年波动幅度更是高达60.46%和57.71%。

要知道2018年3月以前,中国股市仍处于阶段性小牛市中,这一前一后、一牛一熊的巨大反差让市场措手不及。
微信图片_20190104165135.jpg

二、梳理2:违约成为债券市场无法回避的主题
对于债券市场而言,“违约”一词无疑是避不开的主题,2019年还将继续。根据Wind提供的数据,2019年债券的到期总额将达到6.50万亿元,且主要以AAA和AA评级为主,到期债券的发行主体也主要以地方国企为主(集中于城投、地产行业和采掘行业等)。因此2019年地方财政的压力将会进一步突显,地方债券的发行规模也将出现井喷。

(一)2018年全年债券违约产品数和违约金额超过2015-2017年三年之和
据统计,2018年共有119只债券产品发生违约,违约金额高达1166.51亿元,要知道2015-2016年三年期间违约债券产品数也仅为116只、违约金额846.45亿元,不仅2018年的违约债券产品数高于过去三年,违约发生额也远远超过过去三年。

这意味着2018年呈现出违约范围扩大、违约金额大幅上升、单只产品违约金额也远远超过历年,2018年单只违约产品的金额高达10亿元,2015年这一数字仅为4.61亿元。
微信图片_20190104165147.png

(二)违约债券主要集中于东北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

整体上看,2018年的违约债券主要集中于东北部和中西部。虽然从违约债券数量上来看,辽宁、北京、上海、山东、浙江、江苏和山西均以超过10只违约债券的数量位居前列。但从违约比例上来看,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仍然是违约的集中发生地。

其中,从债券违约余额的比例来看,辽宁、黑龙江、山西、内蒙古、上海、宁夏、河北、吉林、湖北等地分别以超过1%的违约比例位居前列。此外,债券发行人中违约的比率位居前列的地区分别为吉林、内蒙古、宁夏、辽宁、甘肃、山东、山西、北京、黑龙江、河北、河南、福建等地。

三、梳理3:银行与券商纷纷谋求大资管行业转型
(一)仅一年有余,大资管行业政策相继落地

从去年的11月17日至今年的12月2日,整整一年有余,除一些具体配套细则外(如净资本管理办法、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认定等等)整个大资管行业的主要政策规范文件便已基本发布完毕。具体包括行业指导规范(106号文),商业银行理财、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银保监体系信托、证监体系私募资管和货币市场基金、证监体系券商大集合资管等等。

(二)诸多机构纷纷谋求财富管理行业转型
资管行业是投行业务与财富管理业务的综合体系,前者服务于资产整合端,后者则着重服务于客户端。截至目前,我国各家银行的私人银行规模合计已经突破10万亿元。在资产管理行业转型的过程中,谋求在财富管理行业中的一片天地也成为各机构努力的焦点,而越早谋出路越有活路的理念在其中也较为深入人心。

1、平安信托财富管理团队并入平安银行私人银行事件引发关注
平安银行的动作比较引人关注,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平安银行的零售转型战略。主要是平安信托财富管理团队平移至平安银行私人银行这一事件。事实上,2012年,就已经有平安信托并入平安银行的传言,但由于信托财富核心人员的反对、近百位理财经理离职,导致合并一事不了了之。也因为此次事件,平安银行才开始搭建自身的私人银行体系,并于2013年11月正式开业。

2018年以来,一系列新的动作重新启动:
第一,2018年8月16日,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在2018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将继续压缩对公业务,零售的下一步将重点升级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业务。

第二,2018年8月17日,时隔6年,网传平安信托财富管理团队并入平安私人银行,再次引发一片热议,和2012年那次不同,这次基本已经成为确定性事件。

第三,2018年10月12日,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强调,目前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唯一的短板是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未来要在做强私人银行方面加速突破,包括设计产品的供应、营销的策略、如何跟寿险联动等等。同时,他还表示,未来将采取三种模式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分别为分支行模式、理财顾问+寿险业务员转介模式以及直营业务模式。

2、券商纷纷推动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
2015年5月,东方证券将其经纪业务部门更名为财富管理业务总部并采取事业部管理模式,这也是证券业首家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推动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的券商。而期间股市正处于牛市的结尾,并即将迎来长达4年的熊市。

但是,东方证券的做法并不是终点。2018年12月10日,中信证券披露《第六届董事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决议公告》,明确“同意公司经纪业务发展与管理委员会更名为财富管理委员会,并进行相应组织架构调整”。2018年12月13日,银河证券也将其经纪业务总部变更为财富管理总部。

很显然,谋求向财富管理行业的转型并非只是商业银行一家专利,非银金融机构也在相继涌起。2002年的浮动佣金被放开推动了券商向财富管理行业转型的进程,而近年来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崛起和股市的低迷不振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券商向财富管理行业转型的动力,同时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新型财富管理机构的政策放开加大了券商等机构向财富管理行业转型的压力。

因此我们能够预期,这个过程目前仍只是开始,未来将会加速。

四、梳理4:理财子公司、债转股子公司与金融科技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相继设立
2018年备感压力的同时,我们会发现,一些新型金融机构正在崛起,并将以后进一步改变金融业的竞争格局。

(一)26家商业银行宣布拟成立理财子公司,牌照争夺愈发激烈
12月2日,《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正式落地,事实上自2017年11月17日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部分银行就已经开始为筹设理财子公司做准备。考虑到理财子公司相当于同时拥有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部分信托等三类牌照,各家银行对此争夺较为激烈。截至目前,我国共有26家商业银行宣布拟成立理财子公司,共拥有非保本理财余额18.26万亿元,占商业银行全部非保本理财余额的规模在75%以上,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其中,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设立申请已经获批。

1、26家商业银行涵盖全国性银行、地方性银行。具体包括全部6家国有大行、9家全国股份行、9家城商行和2家农商行。9家城商行分别为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徽商银行、杭州银行、青岛银行、重庆银行和长沙银行。

2、26家商业银行并非全部具备公募基金托管资质亦非全部为上市银行。其中广东顺德农商行、青岛银行、重庆银行和长沙银行不具备公募基金托管资质,广发银行、广东顺德农商行和长沙银行为非上市银行。

3、申请理财子公司的地方性银行目前覆盖北京、江苏、浙江、安徽、山东、重庆、广东等七省份(含直辖市)。其中,浙江省、江苏省和广东省分别覆盖2家本地银行,浙江省为杭州银行和宁波银行,江苏省为江苏银行和南京银行,广东省为广州农商行和广东顺德农商行。

很显然 ,设立理财子公司既非全国性银行和上市银行的专利,亦非完全由监管推动,而是由政策鼓励、监管导向、未来发展等内外环境共同推动的市场化结果。

截至目前,26家商业银行中有18家基本明确为全资控股,9家明确可引入战略投资者。这8家商业银行分别为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重庆银行、广州农商行和长沙银行。其中,重庆银行和广州农商行在引入战略投资者方面的表述最为确定。

(二)6家银行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兴业银行成为股份行第一家

2018年6月29日,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发布《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在确保资产洁净转让和真实出售的前提下,允许银行理财资金依法依规用于交叉实施债转股,央行也通过定向降准等措施向四大行释放资金以用于债转股。截至目前,除建设银行(2017年8月)、农业银行(2017年8月)、工商银行(2017年9月)、中国银行(2017年11月)和交通银行(2018年2月)分别以120亿元、100亿元、120亿元、100亿元和100亿元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外,兴业银行也于2018年12月21日宣布出资100亿元全资投资设立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需要指出得是,兴业银行是第一家宣布设立债转股子公司的股份行。

2018年11月19日,发改委发布《关于鼓励相关机构参与市场化债转股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集团(控股)、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设立专门实施机构从事市场化债转股,且允许保险业实施机构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因此后续关于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容,并包括银行系债转股子公司和保险型债转股子公司。

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得是,对于已成立金融资产皎公司的国有大行而言,也在此基础上纷纷设立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三)已有6家银行相继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
继2017年国有银行纷纷联姻互联网巨头(如建行和阿里马马与蚂蚁金服、农行与百度、工行和京东、中行和腾讯等等)之后,2018年建信金融科技 、民生科技等银行系金融科技 子公司则纷纷挂牌。2018年4月18日,建设银行旗下的全资金融科技公司在上海揭牌,这是国有大行全资(16亿元)成立的首家金融科技公司(由建银国际通过旗下全资孙公司全资持股、法定代表人由建行副行长庞秀生担任)。

也就是说,从2015年底至今,已经有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等共6家银行相继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即兴业数金(2015年12月成立)、平安金融壹账通(2015年12月成立)、招银云创(2016年2月成立)、光大科技(2016年12月成立)、民生科技(2018年5月成立)与建信金融科技(2018年6月成立)。

五、梳理5:商业银行集体进行补血以及中小银行IPO进入小高潮

(一)资本亟待补充:2018年以来A股上市银行资本补充已接近1.3万亿元
2018年,资本承压的问题进一步显现,而在子公司设立下牌照相对放松的时代,资本的重要性将更为突出。

事实上,2018年至今,A股上市银行已完成资本补充达5315亿元,其中包括定增和IPO1080亿元、优先股1025亿元、二级资本债3080亿元、可转债130亿元。再加上已公告但仍在进行中的资本补充(约7500亿元,包括定增 352亿元、优先股3310亿元、二级资本债1305亿元和可转债2460亿元)等等,也即2018年以来A股上市银行进行资本补充的规模已经接过 1.3万亿元。

同时,考虑到永续债等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补充其它一级资本)的政策已经明显开始放松,意味着后续商业银行也可通过永续债进行资本补充,据悉中行已经向监管报批拟发行400亿元永续债。

(二)上市进程加快:2018年新增7家上市银行,目前已有46家上市银行
在整体IPO进程放缓、过审率创新低的新情况下(2015-2018年成功IPO的公司数目分别有223家、227家、438家和102家),上市银行数量再次明显增加。这里的上市既包括A股IPO亦包括港股IPO。

1、2018年以来已新增7家上市银行成员,分别为成都银行、甘肃银行、江西银行、九江银行、长沙银行、西安银行、江苏紫金农商行。其中成都银行、长沙银行、西安银行江苏紫金农商行均为A股上市,而2015-2017年新增上市银行的数量分别为3家、10家和4家。这里面没有包括刚刚由港股回归A股的青岛银行和郑州银行。

2、截至目前,我国共有46家上市银行,包括国有6大行、全国股份行9家、城商行22家、农商行9家。

3、在商业银行逐步回归传统的趋势下,资本补充压力也越来越大,通过增资扩股的路径也越来越窄且流程也较长,不利于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同时由于我国股市等资本市场一直萎靡不振,通过不断引入上市银行成员,也有利于提振股市。

因此,我们认为,后续上市银行家族成员将会继续扩大,每年新增成员预计在5家左右,也意味着地方性银行中的上市银行成员将越来越多。

六、梳理6:2018年是政策救赎和创新年,2019年会有太多改变吗?
(一)旨在扭转市场预期的纾困民企和解救经济举措不断
2018年6月12日,中国央行公布5月份社融数据,当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7608亿元,较4月的15604.75亿元大幅下降近8000亿元(7996.75亿元),同比少增规模达3022.89亿元。社融数据几乎腰斩的局面引发对实体经济流动性的担忧,同时考虑到国企与民企的争论随着“退场论、消失论”等逐步加深、中美贸易摩擦对预期的重创,以及消费与基建投资增速均创低位、一刀切政策等各类因素的交织影响等等,整体市场的预期处于历史中的低位。

尽管2018年10月19日国务院副副总理刘鹤、一行两会等领导不断讲话以及习总书记廓清市场迷雾,并推动监管部门出台超过50多项纾困政策,但预期仍无法扭转。因此,我们看到,身处2018年底的各类市场机构,对2019年的预测多以悲观或更悲观为主,乐观者甚少。特别是在悲观预期取得一致认同的情况下,市场主体主动进行生产、投资的意愿大幅下降,使经济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2018年10月的社融数据仍然比较不理想以及12月的制造业PMI数值降至荣枯点以下等情形进一步得到了市场印证。

(二)全年发布近300项监管政策信息

我们大致统计了一下,过去的一年,领导讲话15次以期能够稳定市场预期、近百项政策措施推出以期能够拯救实体经济、央行推出15项逆周期调节政策。2018年全年发布接近300项监管政策信息(不仅仅是政策文件),其中央行体系主导84项、银保监会体系主导91项、证监会体系主导83项、其它诸如发改委财政部等32项。

之前我们说2017年是监管元年,然当我们身处2019年回看2018年时,接近300多项的监管政策信息映入眼帘,因此2018年仍是政策年。受制于各种因素,2018年的监管环境出现了明显转向,这样一种风口的急剧变化既出乎市场的预料,可能监管决策者本身也始为未及。很显然,2018年可以有很多标签,但从监管的角度来看,2018年则是监管政策转向最快、预期扭转最为困难、政策陷阱最为明显、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可以称之为“救赎之年”,必将在经济金融史上留下深刻印迹。

七、维度7:央行创设民企债券融资工具和TMLF、喊话外汇市场投机者、改变社融口径

央行除通过降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外,还于2019年创设了TMLF等支撑工作。

1、2018年10月22日,央行明确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截至目前,共创设64只CRMW产品,其中包括14只由担保机构创设、37只由商业银行创设、3只由证券公司创设、10只由券商和银行等共同创设。

2、2018年12月19日,央行针对全国性银行和大型城商行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argeted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TMLF),期限一年,可以续两次(实际为3年),利率水平较MLF低15个基点,同时针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1000亿元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这是自2016年TLF、2017年CRA以来的第三个流动性工具。

3、人民币汇率在今年呈现更大的波动和起伏,全年贬值5%以上,并且呈现超过11%的波动幅度,且在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预期急剧下滑之时趋势贬值特征异常明显。除之前对过在香港发行票以及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我和逆周期系数等举措稳定外汇市场外,央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也于10月向市场做空投机者喊话。

4、5月份和10月份的社融数据继续不及预期。考虑在资产质量压力继续增大、监管鼓励风险充分暴露的前提下,贷款核销的力度也会明显加大。同时资产证券化全年发行规模接近2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量也大幅增加等因素,一定程度上使得实体经济融资数据有所失真,因此央行今年也顺势调整了社融口径(分别于8月13日将存款类金融机构ABS和贷款核销、10月17日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我们推测,后续很有可能会将私募基金等纳入社融口径。

八、梳理8:商业银行新增三座大山压在身
(一)针对小微企业的“两增两控”
2018年3月19日,银监会发布《关于2018年推动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银监办发[2018]29号)。该《通知》在继续监测“三个不低于”[1]、确保小微企业信贷总量稳步扩大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含)的小微企业贷款,提出“两增两控”的新目标。其中,

“两增”即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含)[2]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同比增速,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两控”即合理控制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水平和贷款综合成本。

可以看出,目前的监管引导是不仅要提高增量和增速、还要稳定小微企业贷款户数和申贷率,同时也要控制风险和成本。再加上,目前监管要求小微企业新增贷款利率必须有所下降等特定要求,使得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将未来的授信重点转至小微企业成为不得已的选择,同时在无法提高风险溢价的前提下,势必使其性价比显著下降。因此,授信客户对象向中小微企业转向将是必然趋势,中小银行应做好准备,积极从线上进行布局,并拓展小额分散类的小微企业客户群,既可以降低非信贷成本,亦可以使风险得到有效分散,还可以享受政策红利。

(二)针对民营企业的“一二五”目标
2018年11月7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接受采访时表示“据不完全统计,现在银行业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占25%,而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超过60%。民营企业从银行得到的贷款和它在经济中的比重还不相匹配、不相适应。后续考虑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的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我们认为这一规定对于客户端零售基础较为薄弱、主要依靠对公业务条线的中小银行非常不利,在零售业务转型尚处起步阶段时,还没有做好将信贷资源更多投向民营企业的准备,因此这对银行的风险管控将产生不利影响。

(三)监管窗口指导利润增速:加快风险暴露

2018年12月20日,网传监管部门窗口指导部分银行“适度控制净利增速,且要求某些城/农商行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四季度末的贷款利率须低于三季度末”等等,且央行也窗口指导部分区域的银行的针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以及以下小微企业贷款成本要适度降低。

很显然,监管的意图很明显,一是希望银行能够提高拨备,使资产质量风险充分暴露,二是平稳市场预期,使银行让利于企业。同时考虑到今年以来关于银行资产质量的一些政策。

因此,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监管层有推动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隐患充分暴露的倾向,通过不断提高拨备,降低利润增速,可以为后续的银行发展提供更厚的保护层。这意味着,后续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业绩较好的银行将会呈现“营业收入与拨备前利润的增长”和“净利润的增长”有所分化的迹象。

九、梳理9:金融业对外开放加速向前、对内约束政策亦有所松动
(一)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逾35项政策密集出台
尽管外围环境复杂多变,但开放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甚至还有加快的趋势,国家主席与央行行长先后在2018年的博鳌论坛上发表讲话,大幅度放宽外资进入的限制。

我们看到央行体系、银保监会体系和证监会体系分别有14项、5项和9项相关政策信息发布。从内容来看,主要在跨境人民币结算、金融市场放开外资进入、金融机构放开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明确外资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等方面。除政策文件以外,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受理和批准了多项市场准入申请。今年4月,借博鳌论坛时机,不仅取消了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还允许外国银行在境内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特别是,在完成富邦华一银行筹建重庆分行、工银安盛人寿保险筹建工银安盛资产管理、大韩再保险公司筹建分公司等10项市场准入申请审批后,近日又批准香港集友银行筹建深圳分行、德国安联保险集团筹建安联(中国)保险控股。其中,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成为了我国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证监会也核准了渣打银行(中国)的公募基金托管牌照申请)等等。

此外,2018年6月28日,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在22个领域对外资进行了开放。2018年12月21日,发改委和商务部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推进“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不得设置市场准入审批事项,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二)异地持牌机构相继获批、对内约束政策亦有所松动

在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的同时,对内政策亦有所松动。

1、异地持牌专营机构路径重新打开
2018年全年,九江银行、上饶银行、赣州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与宁波银行的资金专营机构相继获批。事实上,自17年5号文和18年4号文以来,监管层面对异地非持牌机构的监管日益趋严,2018年1月18日银监会城市银行部就城商行异地非持牌机构情况开展调研,随后一系列地方性银行的异地非持牌机构开始撤离,但也有一些银行赖着不走、以期等待政策放松,现在看来,这些银行的等特得到了回报。2018年12月29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异地非持牌机构的指导意见》(银保监会(2018)71文),明确表示对异地非持牌机构不搞“一刀切”政策。

考虑到现阶段城商行中已有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超过2万亿元、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元以及其它一些银行可能会被纳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行列等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较大城商行的经营限制放开很可能是趋势,特别是在对外开放不断加快、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对内限制显得不合适宜,很容易造成起点的不公平。

2、城商行跨区域经营限制有所松动
2018年12月20日晚间(周四),上海银行发布公告称收到《中国银监会温州监管分局关于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温州分行开业的批复》(温银监复【2018】203号),同意该行温州分行开业。事实上,自2011年城商行异地设立分支机构被叫停后,截止目前也仅有2014年的天津银行、重庆银行、北京银行和2018年的上海银行设立跨省分行的申请得到获批。巧合得这些银行均地处直辖市,且获批筹建的跨省分行均未获批开业。据悉,目前监管层面可能正在筹划按照直辖市、经济紧密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等进行分批放开城商行的异地经营限制。


十、梳理10:传统路径仍在负重前行?
经济下行压力下的逆周期政策需要地方政府财力的支撑,而事关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房地产有必要维持“稳”的态势,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举债的路径也必须要打通,以推动大规模基建建设和补短板路径的打通。

在这种情况下,寄希望于房地产政策较现在更严的想法显得不太合适宜,而参照之前国开债的运作模式,重新将“地方政府债”打造成第二个国开模式也是当务的政策主要指向。

(一)房地产政策似有松动迹象?
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这一轮以四板斧(限购+限贷+限价+限售)为主的房地产最严调控似有放松的迹象。

2018年12月18日,山东省菏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文,取消实行了一年的住房“限售令”。这是本轮房地产调控以来的全国首例,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2018年12月19日,深圳(楼盘)首套房贷利率近期出现了细微的浮动,部分中资和外资银行调整了首套房贷利率,由基准上浮15%调为10%。

2018年12月27日,从衡阳市房地产协会获悉,衡阳市执行了一年《关于规范市城区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行为通知》,明确暂停新建商品房的限价措施。

另外房地产公布的70多个城市的12月房价数据,仅有北京、上海、深圳与厦门等四个城市的房价出现了略微下降的情形,其余城市的房价均有上涨。

(二)地方政府举债路径将继续前行?

自2018年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大幅上调以下,去年下半年特别是8月以后的债券市场几乎属于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天下。2019年这一力度明显将继续加大:

1、2018年11月7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提前下达2019年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的通知》(财预〔2018〕158号), 将1.34万亿元的财政资金下达给各地方政府。

2、2018年12月14日,委员长栗战书召开决定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于12月23日至29日举行,同时在草案方案附有诸如“授权提前下达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议案等”。

3、2018年12月19日-21日是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其官方通告文稿的财政政策部分专门对地方政策专项债券进行了表述,即“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

4、2018年12月29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实行普惠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相结合,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

长远来看,在经济下行压力和基建投资加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财力支撑将明显减弱,那么地方政府的这些债务最终谁来买单可能更值得思考?我们也许只能寄希望于地方政府债务到期之间中国经济能从底部开始回升,否则要么由投资者买单、要么由房地产来提供政策,这个角度看,地方政府债务和房地产的紧密性又是不可分隔的。

(三)财政政策空间有限?
受制于3%的赤字率约束,市场上对财政政策的空间并不看好,这给寄希望于财政政策能够救危的市场机构泼了一盆冷水。但是2018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市场有了一些乐观的预期。我们认为,即便受赤字率约束,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临时性大规模减税降费措施是有可能出台的,而阶段性提升赤字率可能也在政策的考量之中,这意味着2019年的财政政策是值得期待的。

[1]所谓“三个不低于”,即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2]最新的监管方向将1000万门槛下调至500万。


申明:感谢作者的辛勤原创!若在本网站转发过程中涉及到版权问题,敬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及时更改删除,谢谢!
扫码加群主申请入群
另:法财库目前成立了多个行业微信群【银行高管群】【商业银行群】【信托群】【券商群】【理财师群】【投行群】【私募群】【基金群】【股权投资群】【期货群】【现金贷】【第三方支付】【金融高管群】【总裁群】【互联网高管群】【汽车金融群】【融资租赁群】

1. 人.民币的贬值速度
2. 重磅!中纪委调查书法行业:内靠贪官,外靠土匪
3. 百万亿大资管的货币版图
4. 格力美的十年诉讼战
5. 罗振宇4小时跨年演讲:我们这一代人的未来藏在“小趋势”
6. 吴晓波跨年演讲:2018留下5大悬念,2019这8件事将会发生(演讲全文)
7. 在微博分享“性经验”的李国庆被当当怼了,这是夫妻店要散伙的节奏吗?
8. 2018金融业,辛苦了
9. 高善文颠覆式解读金融危机
10. 2018股权投资地域图:你的家乡拖后腿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