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产荒又来了!
2018-04-23 20:41 4390
中西部城商行的政府项目和房开贷受到严格限制,隐现资产荒。
大部分银行已经在处置地产类非标资产,对平台非标的处置还在等资管新规落地。银行存款争夺加剧,边际资金成本上行加快,受此影响银行对资产端综合收益率要求更高。
非标受限和融资需求回落的情况下,在银行负债成本上升的同时,银行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快对高收益资产的追逐。在这种情况下,未来需要担忧的是“高收益资产荒”,而非负债荒。
当下的债市可谓冰火两重天:高评级出现资产荒、低评级的烂大街。AA评级特别是民企再怎么吆喝,都无人问津,期限长一点更发不出去,而AAA评级的债簿记建档时认购倍率基本都是5倍以上,利率快速下行至低位,根本盖不住成本,有钱也买不到。
原标题:中西部城商行隐现资产荒--2018年2季度银行信贷官调查
来源:华创宏观(ID:HCMacro)
主要观点
银行信贷官调查介绍:我们通过问卷、电话和面对面交流等形式,与国有、股份制、城市与农村商业银行负责信贷业务的高管进行访谈,了解信贷官对 2018年二季度信贷资金的供需状况看法。本次调研共涉及68家银行总分支机构。
二季度信贷官反映的实体信贷需求出现分化,五大行与股份行的大部分信贷官反映信贷需求旺盛,而城商行的大部分信贷官反映信贷需求回落。总信贷额度小幅下行,对公继续向制造业倾斜,政府类项目和房开贷额度将被压缩。个贷方面则将减少按揭贷款额度,鼓励消费贷、经营贷和信用卡贷款。中西部城商行的政府项目和房开贷受到严格限制,隐现资产荒。大部分银行已经在处置地产类非标资产,对平台非标的处置还在等资管新规落地。银行存款争夺加剧,边际资金成本上行加快。受此影响银行对资产端综合收益率要求更高,信贷利率则继续加速上行。
报告正文
1:2018年2季度信贷官反映的实体信贷需求出现分化
五大行和股份行反映信贷需求旺盛,而城商行反映信贷需求回落。80%的五大行信贷官和70%的股份行信贷官认为二季度信贷需求较一季度上行。而60%的城商行信贷官认为二季度信贷需求较一季度下行。从需求结构上来看:
1)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最强。进入2018年以来各类型企业PMI均不同程度回落,其中小微企业下行最快,盈利能力走弱使得小微企业对信贷资金需求加强。
2)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信贷需求偏强。中部、东南沿海信贷官中有40%和43%认同二季度信贷需求较一季度上行,而西部和东北地区信贷官中持有需求上行观点的仅有14%和17%。
3)制造业信贷需求总体平稳。46%的信贷官认为二季度制造业信贷需求将较一季度回升,43%的信贷官认为需求持平。
4)按揭贷款需求依然较好,其中西部需求较强;房开贷需求平稳,中部地区需求回升明显。43%的信贷官认为按揭贷款需求将较一季度上行,西部地区有86%的信贷官持有该观点。46%的信贷官认为房开贷需求在二季度将继续回升,中部地区信贷官中有56%赞同需求向好,较一季度有明显回升。
2:总信贷额度将小幅回落,个贷向消费贷和信用卡倾斜
大部分信贷官表示二季度信贷额度将在一季度基础上小幅回落。从信贷结构上来看,相对于对公信贷,银行信贷资源将更多向个贷倾斜。某大行信贷官就表示,该行2018年的信贷资源将加大对个贷支持力度,个贷以消费贷、经营贷和信用卡为主。某股份行信贷官也表达了信贷资源向个贷倾斜的相似观点。2018年以来按揭贷款的监管比较严格且额度也在收紧,不少城商行信贷官表示,对按揭的调控要求是下一月的新增按揭规模不能超过上月新增规模。对公方面,地方政府和房开贷额度将进一步压缩,对制造业额度仍有支撑,60%的信贷官表示二季度制造业投放额度基本和一季度持平。
3:中西部城商行隐现资产荒
调查显示,中西部城商行正面临资产荒的处境。在严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背景下,某中部城商行信贷官就表示,进入二季度该行政府项目信贷可能会出现较大下行。而房开贷也已经开始受限,除省会外省内其他区域房开贷基本都已暂停放贷,即使是大型房企也很难拿到资金。而中西部私营企业本身资质弱于沿海城市,银行对其信贷审核依然谨慎,寄希望于对私企大幅提高信贷规模,短期内也不现实。
4:非标已经在开始处置
61%的信贷官表示已经在着手处置非标。在非标完全回表不可能的情况下,银行正稳步推进非标清理工作,相对容易清理的房地产类非标处置力度较大。政府平台非标清理工作面临较大困难,当前处置力度还较小。某城商行信贷官就表示对平台非标的处置会较谨慎,因为这关系到银行的存款流失问题,还在等待最终资管新规落地。
5:对公贷款利率继续加速上行,按揭普遍较基准上浮10%
调查显示,97%的信贷官均认为二季度贷款利率将较一季度继续上行。其中72%的信贷官认为利率将较一季度上浮0%-10%。某城商行信贷官表示,该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利率已经在7%左右,并且依然有上行的动力。按揭利率方面,当前普遍是较基准上浮10%,有城商行也已经上浮到15%。额度紧以及负债成本提高,使得银行对项目综合收益率要求更高。有城商行信贷官就表示,为了提升收益率,该行对项目的风险偏好在提高。
6:吸收存款压力剧增,股份行压力最大
79%的信贷官表示二季度吸储压力进一步上行。分银行类型来看,五大行和城商行吸储压力相对股份行来说小些。53%的五大行信贷官和40%城商行信贷官赞同存款压力在大幅上行。而股份行中有70%信贷官表示吸储压力大幅提升。
3月商业银行大幅减持国债1119亿。实际上整个一季度,商业银行都在减持国债,同时增加了收益相对更高的政金债、地方政府债,及久期更短的同业存单(甚至短融)的持仓。银行对国债的偏好降低,转而追求更高的绝对收益,缘何如此?
1. 商业银行表内负债端增量锐减,结构性存款成为主要来源
在银行表外理财规模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银行的表内负债端增量也出现了明显收缩。从央行公布的信贷收支表的数据来看,不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型银行,年初两个月新增负债之和明显小于16年和17年同期。
具体到负债端的各分项情况,大行资金来源占比前三项的分别是各项存款、金融债券和央行借款,中小行资金来源占比前三项的分别是各项存款、同业负债和金融债券。其中银行发行的债券主要以补充资本为主,因而债券的发行规模与风险资产规模保持同步,并不是主动增加负债的途径,所以在接下来的负债端分析中,我们没有详细展开对银行债的分析。
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出台后,限制了银行通过表外理财吸储,理财规模增长放缓。与之相伴的是,结构性存款成为表外理财转向表内负债的主要载体,增速飙升,远高于其他类型存款。在传统存款增速放缓,理财严格划归表外业务的情况下,结构性存款成为当前表内负债的新增长点。截止18年2月,大行的结构性存款增速从负值攀升至28%,中小行结构性存款增速已接近45%,是当前银行负债端增长最快的项目。
结构性存款增速的飙升有存量规模相对较小的原因,但从绝对增量规模看,已成为中小型银行负债端增量的主要贡献力量。从新增负债的结构看,18年以来,中小行新增结构性存款对新增负债的贡献仅次于同业存单,超过了新增定期存款。
大行的定期存款已步入存量收缩的阶段,活期存款增量的占比也呈现出下降趋势,结构性存款逐渐成为新增负债中占比最大的项目。此前大行存单发行规模小,额度较为宽裕,18年以来,在活期和定期存款存量收缩的背景下,大行发行同业存单的量和净融资额均明显上升。与此同时,结构性存款也成为新增负债的最大来源,18年1-2月,结构性存款累计新增5946亿,占大行这些主要负债项新增量的82%。
并且,由数据也可以看出,大行相对于中小行,结构性存款在新增负债中的占比更大。这是因为在当前尚未出台专门针对结构性存款监管法规的情况下,结构性存款中的衍生品交易或将延续银监会2011年修订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小行,尤其是农商行在衍生品交易资质和投研能力上存在一定欠缺,其发行结构性产品相对于其他类型银行较为困难。
2. 结构性存款实为刚兑,商业银行负债端成本抬升
1)结构性存款大多成本较高
对于投资者而言,结构性存款的到期收益率与挂钩标的市场表现相关,到期收益率在期初发行时并不确定。但对于银行来说,发行结构性存款的成本固定,即结构性存款理论成本=保证兑付的最低预期收益+期权费,这一成本低于结构性存款的预期最高收益。例如,普通的保本理财预期收益率为4%,则银行的资金成本为4%;结构性存款预期收益率1%~4%,但1%~4%的收益是由衍生品收益兑付情况决定,银行只承担购买衍生品的期权费。理论上,结构性存款接棒保本理财后,银行负债端成本会有所下降,但实际并非如此。
根据融360公布的统计结果,今年1月到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中,有373款披露了实际到期收益率,其中239款达到最高收益率,占比64.08%;2月共353款披露到期收益率,有216款达到最高收益率,占比61.19%。
在这一统计中,未达到最高收益率的预期最高收益率普遍在5%以上,某些外资行的产品甚至将最高预期收益率定在10%以上。需要注意的是,在设定了较高的最高预期收益率的同时,这一类结构性产品的触发条件较为苛刻、而且保本比例较低。
而达到最高收益率的结构性存款,预期最高收益普遍在5%以下,是银行变相吸储的主要手段。我们筛选了2018年内已到期的974款结构性理财,以可在公开市场获得到期收益的9款产品为例,可以发现其实际年化收益率与预期最高收益率相差很小。实际上,多数结构性存款产品都具有类似特征,相当于保本且保收益,作为银行的吸储手段,成为事实上的“高利率存款”。
当前结构性存款能够实现如此高的实际收益率,并非银行衍生品业务能力强,而更多是因为触发较高收益的条件为确定性事件。我们可以从市场上在售产品的说明书中发现端倪,如某行挂钩汇率结构性存款,最高收益率达成条件为观察日美元兑港币汇率在(7.0000~9.0000)区间内,该触发条件为确定性事件,相当于银行变相为投资者提供最高收益率担保。又如某行挂钩利率结构性存款,其最低收益和同期非结构性理财预期收益率水平相同,而最高收益率不可能实现,投资者最终可获得的收益依然是确定性的。
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之所以大部分能实现最高预期收益,或兑付投资者接近最高预期收益的回报,原因在于银行长期将理财产品作为与货基竞争的高息揽储工具并给予刚兑。投资者也将其视为存款的替代品,风险上视同存款,但收益上却看齐货基。资管新规要求银行销售理财产品不得保本,理财严格作为表外业务,由投资者自担风险。但投资者对高收益、低风险资产的需求仍然存在,在当前理财产品违约率整体较低的情况下,结构性存款若不能提供与保本理财相当的收益率,短期内难以起到承接作用。而上例中的假结构是当前常用手段之一,银行实际承担高昂成本,保本理财转型结构性存款,在短期内难以缓解银行负债端的高成本压力。
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的成本短期内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我们统计了18年已到期的974款结构性理财中,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623款,占比64%,保证收益型理财352款,占比36%。这两种类型的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相差较大,我们在估算银行成本时,将较低的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的预期收益率作为结构性存款的成本。这种做法可能仍对银行结构性存款的成本有一定高估。不过考虑以下因素,我们不应低估结构性产品的实际成本:
a)近期各类理财产品成本不断走高,新发行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率5%以上的产品比重有增加趋势,从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时不足20%,至18年4月占比突破50%;
b)目前结构性存款大多能够兑付高收益,投资者对高收益、低风险资产的需求仍然旺盛,结构性存款承接保本理财必须在收益上看齐理财,由此滋生的假结构使银行短期难以真正降成本;
c)由于结构性存款需要缴准,其实际成本还应考虑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即结构性存款实际成本=理论成本+存准率×(资产收益-准备金存款利率)。
2)银行的加权资金成本上升
18年初活期存款规模萎缩,有春节因素的影响,高成本的同业存单和结构性存款成为银行该阶段主要融资方式,新增负债的成本显著提高。我们测算的商业银行主要负债的增量加权资金利率达到3.5%,且远高于去年同期。
低成本存款增量萎缩,结构性存款几乎是当前银行从非银机构和居民部门获取表内资金实现负债高增长的唯一途径,高成本负债增量占比上升已形成明显趋势。未来一段时间,银行负债端成本变动,可能主要取决于结构性存款的成本变动。我们认为,结构性存款虽然在“量”上填补了存款萎缩和存单MPA限额带来的负债缺口,但在“价”上却是成本较高的负债,给银行的负债成本带来压力。
3. 银行负债端压力并不意味着对债市悲观
一季度银行新增负债规模较小,且对结构性存款等融资成本较高的负债依赖度上升。在新增资金有限、成本更高的压力之下,银行开始追逐收益率更高的资产。因而一季度商业银行减持国债,同时增加收益相对更高的地方政府债、政金债(考虑到税收因素,政金债的票息收益,可能不及国债,但是政金债尤其是国开债的波动较大,更有可能博取高价差收入,因而也成为银行增持的品种),及久期更短的同业存单(甚至短融)的持仓。那么,一季度的这种情形在未来会不会延续?
从结构性存款看银行负债端,可能会得到较为悲观的结论,即银行负债端成本压力可能会继续上升。易纲行长在博鳌论坛的讲话中,提到“在未来,借款和存款利率也将会主要由市场来决定”,也即基准利率向市场利率统一。结构性存款(尤其是大行)的快速增加,也是银行提高利率吸收存款的一种途径,实现了存款利率的进一步市场化。往后看,银行负债成本的上升可能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而且银行表内负债的扩张需要消耗资本金,因而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的表内负债的扩张速度不会太快。银行当前面临的新增资金数量少、且成本高的形势预计将延续。
但从资产端来看,反而不必要悲观。资管新规不仅意味着表外资产回表,同时也对银行配置非标资产进行限制,原先配置非标的资金需要逐渐过渡到标准化资产。从今年1-2月的金融数据来看,新增非标融资受限的迹象已经非常的明显。
地方政府融资受限和居民住房按揭贷款的减少,意味着银行需要寻找新的资产对其进行替代。自去年三季度以来,出于对地方债务的考虑,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融资约束明显收紧,以及稳定宏观杠杆率也包含着控制居民继续加杠杆进行房地产投资。因而今年地方政府和居民部门的融资需求有望明显回落,从而推动整体融资需求的回落。
因此,非标受限和融资需求回落的情况下,在银行负债成本上升的同时,银行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快对高收益资产的追逐。正如一季度银行减持国债、增配政策银行债,后续国开、农发、口行等政策性银行债有望成为银行进一步增配的对象,银行甚至可能放弃流动性来配置更多的非活跃券,以获取较高的收益率。在这种情况下,未来需要担忧的是“高收益资产荒”,而非负债荒。
附注:结构性存款定义及辨析
1. 保本理财与结构性存款的关系
央行2010年发布的《存款统计分类及编码标准(试行)》中,将结构性存款定义为金融机构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收益的业务产品。
对发行银行来说,结构性存款中的一部资金,等同于一般性存款,可用于投资银行信贷或债券等低风险资产;另一部分资金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资产(多为衍生品),根据投资标的不同,可分为汇率挂钩型、利率挂钩型、股权挂钩型、信用挂钩型和商品挂钩型等。
对投资者来说,收益也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存款产生的固定收益,另一部分是与投资标的资产挂钩的浮动收益。按照保证兑付资金占本金的比例可将结构性存款分为:保证收益型、保本型和部分保本型。投资衍生品的比例越高,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越大,保证兑付的资金比例越低,同时可以获得更高的预期收益。
1)是“理财”还是“存款”?
结构性存款的本质还是存款。从对银行的属性来看,结构性存款需要纳入银行表内核算,缴纳存款准备金和保险金,其负债属性类似存款,但不在存款保险的保障范围内。不过当前银行吸收结构性存款的方式,主要以发行结构性理财来实现。产品名称通常为“挂钩××结构性理财产品”,需要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进行登记并编码,并在产品说明书中披露挂钩标的、投资对象和收益分配方式,投资者需进行风险评估,因此其发行方式更接近理财而非存款。
2)理财登记系统中的结构性存款
在理财登记系统的口径下,结构性存款并未单独列示,而是以结构性理财的形式归类为保本理财。目前各家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无论是信息披露上,还是统计口径上均未形成统一,如某些银行不披露投资对象,某些甚至不披露挂钩标的。在产品分类上,根据不同类型理财产品的定义,保证收益型、保本型和部分保本型结构性存款,理论上分别对应保证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
从理财登记系统披露的尚在存续期内和已到期的理财产品信息看,当前结构性理财的产品说明书中,通常将保证收益型、保本型结构性存款,划分为保证收益型和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但由于统计口径的不统一,这些归类并不是完全对应。并且,当前保本和保证收益是主流产品(保本比例在100%及以上),部分保本的结构性存款(保本比例在0%~100%之间)较为少见。结构性理财也有一些产品是保本比例为0的非保本浮动收益型,这类产品虽然在形式上与结构性存款相似,但其性质属于表外理财,不受表内考核指标约束。
3)信贷收支表中的结构性存款
央行公布的信贷收支表中的结构性存款,对应于个人或其他非金融机构购买的保本理财。根据银监会的要求,银行发行的保本类理财产品中,由普通企业、个人或其他非金融机构购买的部分视为“结构性存款”计入存款相关科目,由金融机构(非本机构)购买的部分计入“同业存放款项”。也就是说,在央行公布的信贷收支表中,“结构性存款”是由个人或其他非金融企业购买的保本理财;由金融机构购买的保本理财,则对应于“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和“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往来(来源方)”。因此,统计数据上保本理财规模应高于结构性存款。
结构性存款的(理财)业务口径和信贷收支表口径,这两者容易混淆。业务口径的结构性存款以结构性理财方式呈现,且在统计上按不同照投资者计入不同科目;从信贷收支表口径看,个人或其他非金融企业购买的保本理财都作为结构性存款统计。而当前很多保本理财并不具备结构性,仅在合同中承诺保本,没有明确保本的手段和收益计算方式,实质具有刚兑属性。预计资管新规正式出台后,这类理财产品或逐渐退出市场,或通过挂钩衍生品实现保本,转型为业务口径上的结构性存款。若保本理财转型失败而退出市场,结构性存款的统计数据反而要出现下降。
在当前尚未出台专门针对结构性存款监管法规的情况下,结构性存款中的衍生品交易或将延续银监会2011年修订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由于农商行在衍生品交易资质和投研能力上存在欠缺,其保本理财的转型相对于其他类型银行较为困难。截止2017年底,农村金融机构保本理财为0.52万亿,占保本理财余额仅为7%。即使全部转型失败,对市场存量影响也有限。因此保本理财转型为结构性存款,更多体现为产品性质的转变,对统计数据的变动影响较小,当前统计口径下的保本理财和结构性存款具有较高一致性。
申明:感谢作者的辛勤原创!若在本网站转发过程中涉及到版权问题,敬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及时更改删除,谢谢!
另:法财库目前成立了多个行业微信群【银行高管群】【商业银行群】【信托群】【券商群】【理财师群】【投行群】【私募群】【基金群】【股权投资群】【期货群】【现金贷】【第三方支付】【金融高管群】【总裁群】【互联网高管群】【汽车金融群】【融资租赁群】
大部分银行已经在处置地产类非标资产,对平台非标的处置还在等资管新规落地。银行存款争夺加剧,边际资金成本上行加快,受此影响银行对资产端综合收益率要求更高。
非标受限和融资需求回落的情况下,在银行负债成本上升的同时,银行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快对高收益资产的追逐。在这种情况下,未来需要担忧的是“高收益资产荒”,而非负债荒。
当下的债市可谓冰火两重天:高评级出现资产荒、低评级的烂大街。AA评级特别是民企再怎么吆喝,都无人问津,期限长一点更发不出去,而AAA评级的债簿记建档时认购倍率基本都是5倍以上,利率快速下行至低位,根本盖不住成本,有钱也买不到。
原标题:中西部城商行隐现资产荒--2018年2季度银行信贷官调查
来源:华创宏观(ID:HCMacro)
主要观点
银行信贷官调查介绍:我们通过问卷、电话和面对面交流等形式,与国有、股份制、城市与农村商业银行负责信贷业务的高管进行访谈,了解信贷官对 2018年二季度信贷资金的供需状况看法。本次调研共涉及68家银行总分支机构。
二季度信贷官反映的实体信贷需求出现分化,五大行与股份行的大部分信贷官反映信贷需求旺盛,而城商行的大部分信贷官反映信贷需求回落。总信贷额度小幅下行,对公继续向制造业倾斜,政府类项目和房开贷额度将被压缩。个贷方面则将减少按揭贷款额度,鼓励消费贷、经营贷和信用卡贷款。中西部城商行的政府项目和房开贷受到严格限制,隐现资产荒。大部分银行已经在处置地产类非标资产,对平台非标的处置还在等资管新规落地。银行存款争夺加剧,边际资金成本上行加快。受此影响银行对资产端综合收益率要求更高,信贷利率则继续加速上行。
报告正文
1:2018年2季度信贷官反映的实体信贷需求出现分化
五大行和股份行反映信贷需求旺盛,而城商行反映信贷需求回落。80%的五大行信贷官和70%的股份行信贷官认为二季度信贷需求较一季度上行。而60%的城商行信贷官认为二季度信贷需求较一季度下行。从需求结构上来看:
1)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最强。进入2018年以来各类型企业PMI均不同程度回落,其中小微企业下行最快,盈利能力走弱使得小微企业对信贷资金需求加强。
2)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信贷需求偏强。中部、东南沿海信贷官中有40%和43%认同二季度信贷需求较一季度上行,而西部和东北地区信贷官中持有需求上行观点的仅有14%和17%。
3)制造业信贷需求总体平稳。46%的信贷官认为二季度制造业信贷需求将较一季度回升,43%的信贷官认为需求持平。
4)按揭贷款需求依然较好,其中西部需求较强;房开贷需求平稳,中部地区需求回升明显。43%的信贷官认为按揭贷款需求将较一季度上行,西部地区有86%的信贷官持有该观点。46%的信贷官认为房开贷需求在二季度将继续回升,中部地区信贷官中有56%赞同需求向好,较一季度有明显回升。
2:总信贷额度将小幅回落,个贷向消费贷和信用卡倾斜
大部分信贷官表示二季度信贷额度将在一季度基础上小幅回落。从信贷结构上来看,相对于对公信贷,银行信贷资源将更多向个贷倾斜。某大行信贷官就表示,该行2018年的信贷资源将加大对个贷支持力度,个贷以消费贷、经营贷和信用卡为主。某股份行信贷官也表达了信贷资源向个贷倾斜的相似观点。2018年以来按揭贷款的监管比较严格且额度也在收紧,不少城商行信贷官表示,对按揭的调控要求是下一月的新增按揭规模不能超过上月新增规模。对公方面,地方政府和房开贷额度将进一步压缩,对制造业额度仍有支撑,60%的信贷官表示二季度制造业投放额度基本和一季度持平。
3:中西部城商行隐现资产荒
调查显示,中西部城商行正面临资产荒的处境。在严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背景下,某中部城商行信贷官就表示,进入二季度该行政府项目信贷可能会出现较大下行。而房开贷也已经开始受限,除省会外省内其他区域房开贷基本都已暂停放贷,即使是大型房企也很难拿到资金。而中西部私营企业本身资质弱于沿海城市,银行对其信贷审核依然谨慎,寄希望于对私企大幅提高信贷规模,短期内也不现实。
4:非标已经在开始处置
61%的信贷官表示已经在着手处置非标。在非标完全回表不可能的情况下,银行正稳步推进非标清理工作,相对容易清理的房地产类非标处置力度较大。政府平台非标清理工作面临较大困难,当前处置力度还较小。某城商行信贷官就表示对平台非标的处置会较谨慎,因为这关系到银行的存款流失问题,还在等待最终资管新规落地。
5:对公贷款利率继续加速上行,按揭普遍较基准上浮10%
调查显示,97%的信贷官均认为二季度贷款利率将较一季度继续上行。其中72%的信贷官认为利率将较一季度上浮0%-10%。某城商行信贷官表示,该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利率已经在7%左右,并且依然有上行的动力。按揭利率方面,当前普遍是较基准上浮10%,有城商行也已经上浮到15%。额度紧以及负债成本提高,使得银行对项目综合收益率要求更高。有城商行信贷官就表示,为了提升收益率,该行对项目的风险偏好在提高。
6:吸收存款压力剧增,股份行压力最大
79%的信贷官表示二季度吸储压力进一步上行。分银行类型来看,五大行和城商行吸储压力相对股份行来说小些。53%的五大行信贷官和40%城商行信贷官赞同存款压力在大幅上行。而股份行中有70%信贷官表示吸储压力大幅提升。
3月商业银行大幅减持国债1119亿。实际上整个一季度,商业银行都在减持国债,同时增加了收益相对更高的政金债、地方政府债,及久期更短的同业存单(甚至短融)的持仓。银行对国债的偏好降低,转而追求更高的绝对收益,缘何如此?
1. 商业银行表内负债端增量锐减,结构性存款成为主要来源
在银行表外理财规模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银行的表内负债端增量也出现了明显收缩。从央行公布的信贷收支表的数据来看,不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型银行,年初两个月新增负债之和明显小于16年和17年同期。
具体到负债端的各分项情况,大行资金来源占比前三项的分别是各项存款、金融债券和央行借款,中小行资金来源占比前三项的分别是各项存款、同业负债和金融债券。其中银行发行的债券主要以补充资本为主,因而债券的发行规模与风险资产规模保持同步,并不是主动增加负债的途径,所以在接下来的负债端分析中,我们没有详细展开对银行债的分析。
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出台后,限制了银行通过表外理财吸储,理财规模增长放缓。与之相伴的是,结构性存款成为表外理财转向表内负债的主要载体,增速飙升,远高于其他类型存款。在传统存款增速放缓,理财严格划归表外业务的情况下,结构性存款成为当前表内负债的新增长点。截止18年2月,大行的结构性存款增速从负值攀升至28%,中小行结构性存款增速已接近45%,是当前银行负债端增长最快的项目。
结构性存款增速的飙升有存量规模相对较小的原因,但从绝对增量规模看,已成为中小型银行负债端增量的主要贡献力量。从新增负债的结构看,18年以来,中小行新增结构性存款对新增负债的贡献仅次于同业存单,超过了新增定期存款。
大行的定期存款已步入存量收缩的阶段,活期存款增量的占比也呈现出下降趋势,结构性存款逐渐成为新增负债中占比最大的项目。此前大行存单发行规模小,额度较为宽裕,18年以来,在活期和定期存款存量收缩的背景下,大行发行同业存单的量和净融资额均明显上升。与此同时,结构性存款也成为新增负债的最大来源,18年1-2月,结构性存款累计新增5946亿,占大行这些主要负债项新增量的82%。
并且,由数据也可以看出,大行相对于中小行,结构性存款在新增负债中的占比更大。这是因为在当前尚未出台专门针对结构性存款监管法规的情况下,结构性存款中的衍生品交易或将延续银监会2011年修订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小行,尤其是农商行在衍生品交易资质和投研能力上存在一定欠缺,其发行结构性产品相对于其他类型银行较为困难。
2. 结构性存款实为刚兑,商业银行负债端成本抬升
1)结构性存款大多成本较高
对于投资者而言,结构性存款的到期收益率与挂钩标的市场表现相关,到期收益率在期初发行时并不确定。但对于银行来说,发行结构性存款的成本固定,即结构性存款理论成本=保证兑付的最低预期收益+期权费,这一成本低于结构性存款的预期最高收益。例如,普通的保本理财预期收益率为4%,则银行的资金成本为4%;结构性存款预期收益率1%~4%,但1%~4%的收益是由衍生品收益兑付情况决定,银行只承担购买衍生品的期权费。理论上,结构性存款接棒保本理财后,银行负债端成本会有所下降,但实际并非如此。
根据融360公布的统计结果,今年1月到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中,有373款披露了实际到期收益率,其中239款达到最高收益率,占比64.08%;2月共353款披露到期收益率,有216款达到最高收益率,占比61.19%。
在这一统计中,未达到最高收益率的预期最高收益率普遍在5%以上,某些外资行的产品甚至将最高预期收益率定在10%以上。需要注意的是,在设定了较高的最高预期收益率的同时,这一类结构性产品的触发条件较为苛刻、而且保本比例较低。
而达到最高收益率的结构性存款,预期最高收益普遍在5%以下,是银行变相吸储的主要手段。我们筛选了2018年内已到期的974款结构性理财,以可在公开市场获得到期收益的9款产品为例,可以发现其实际年化收益率与预期最高收益率相差很小。实际上,多数结构性存款产品都具有类似特征,相当于保本且保收益,作为银行的吸储手段,成为事实上的“高利率存款”。
当前结构性存款能够实现如此高的实际收益率,并非银行衍生品业务能力强,而更多是因为触发较高收益的条件为确定性事件。我们可以从市场上在售产品的说明书中发现端倪,如某行挂钩汇率结构性存款,最高收益率达成条件为观察日美元兑港币汇率在(7.0000~9.0000)区间内,该触发条件为确定性事件,相当于银行变相为投资者提供最高收益率担保。又如某行挂钩利率结构性存款,其最低收益和同期非结构性理财预期收益率水平相同,而最高收益率不可能实现,投资者最终可获得的收益依然是确定性的。
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之所以大部分能实现最高预期收益,或兑付投资者接近最高预期收益的回报,原因在于银行长期将理财产品作为与货基竞争的高息揽储工具并给予刚兑。投资者也将其视为存款的替代品,风险上视同存款,但收益上却看齐货基。资管新规要求银行销售理财产品不得保本,理财严格作为表外业务,由投资者自担风险。但投资者对高收益、低风险资产的需求仍然存在,在当前理财产品违约率整体较低的情况下,结构性存款若不能提供与保本理财相当的收益率,短期内难以起到承接作用。而上例中的假结构是当前常用手段之一,银行实际承担高昂成本,保本理财转型结构性存款,在短期内难以缓解银行负债端的高成本压力。
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的成本短期内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我们统计了18年已到期的974款结构性理财中,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623款,占比64%,保证收益型理财352款,占比36%。这两种类型的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相差较大,我们在估算银行成本时,将较低的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的预期收益率作为结构性存款的成本。这种做法可能仍对银行结构性存款的成本有一定高估。不过考虑以下因素,我们不应低估结构性产品的实际成本:
a)近期各类理财产品成本不断走高,新发行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率5%以上的产品比重有增加趋势,从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时不足20%,至18年4月占比突破50%;
b)目前结构性存款大多能够兑付高收益,投资者对高收益、低风险资产的需求仍然旺盛,结构性存款承接保本理财必须在收益上看齐理财,由此滋生的假结构使银行短期难以真正降成本;
c)由于结构性存款需要缴准,其实际成本还应考虑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即结构性存款实际成本=理论成本+存准率×(资产收益-准备金存款利率)。
2)银行的加权资金成本上升
18年初活期存款规模萎缩,有春节因素的影响,高成本的同业存单和结构性存款成为银行该阶段主要融资方式,新增负债的成本显著提高。我们测算的商业银行主要负债的增量加权资金利率达到3.5%,且远高于去年同期。
低成本存款增量萎缩,结构性存款几乎是当前银行从非银机构和居民部门获取表内资金实现负债高增长的唯一途径,高成本负债增量占比上升已形成明显趋势。未来一段时间,银行负债端成本变动,可能主要取决于结构性存款的成本变动。我们认为,结构性存款虽然在“量”上填补了存款萎缩和存单MPA限额带来的负债缺口,但在“价”上却是成本较高的负债,给银行的负债成本带来压力。
3. 银行负债端压力并不意味着对债市悲观
一季度银行新增负债规模较小,且对结构性存款等融资成本较高的负债依赖度上升。在新增资金有限、成本更高的压力之下,银行开始追逐收益率更高的资产。因而一季度商业银行减持国债,同时增加收益相对更高的地方政府债、政金债(考虑到税收因素,政金债的票息收益,可能不及国债,但是政金债尤其是国开债的波动较大,更有可能博取高价差收入,因而也成为银行增持的品种),及久期更短的同业存单(甚至短融)的持仓。那么,一季度的这种情形在未来会不会延续?
从结构性存款看银行负债端,可能会得到较为悲观的结论,即银行负债端成本压力可能会继续上升。易纲行长在博鳌论坛的讲话中,提到“在未来,借款和存款利率也将会主要由市场来决定”,也即基准利率向市场利率统一。结构性存款(尤其是大行)的快速增加,也是银行提高利率吸收存款的一种途径,实现了存款利率的进一步市场化。往后看,银行负债成本的上升可能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而且银行表内负债的扩张需要消耗资本金,因而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的表内负债的扩张速度不会太快。银行当前面临的新增资金数量少、且成本高的形势预计将延续。
但从资产端来看,反而不必要悲观。资管新规不仅意味着表外资产回表,同时也对银行配置非标资产进行限制,原先配置非标的资金需要逐渐过渡到标准化资产。从今年1-2月的金融数据来看,新增非标融资受限的迹象已经非常的明显。
地方政府融资受限和居民住房按揭贷款的减少,意味着银行需要寻找新的资产对其进行替代。自去年三季度以来,出于对地方债务的考虑,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融资约束明显收紧,以及稳定宏观杠杆率也包含着控制居民继续加杠杆进行房地产投资。因而今年地方政府和居民部门的融资需求有望明显回落,从而推动整体融资需求的回落。
因此,非标受限和融资需求回落的情况下,在银行负债成本上升的同时,银行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快对高收益资产的追逐。正如一季度银行减持国债、增配政策银行债,后续国开、农发、口行等政策性银行债有望成为银行进一步增配的对象,银行甚至可能放弃流动性来配置更多的非活跃券,以获取较高的收益率。在这种情况下,未来需要担忧的是“高收益资产荒”,而非负债荒。
附注:结构性存款定义及辨析
1. 保本理财与结构性存款的关系
央行2010年发布的《存款统计分类及编码标准(试行)》中,将结构性存款定义为金融机构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收益的业务产品。
对发行银行来说,结构性存款中的一部资金,等同于一般性存款,可用于投资银行信贷或债券等低风险资产;另一部分资金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资产(多为衍生品),根据投资标的不同,可分为汇率挂钩型、利率挂钩型、股权挂钩型、信用挂钩型和商品挂钩型等。
对投资者来说,收益也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存款产生的固定收益,另一部分是与投资标的资产挂钩的浮动收益。按照保证兑付资金占本金的比例可将结构性存款分为:保证收益型、保本型和部分保本型。投资衍生品的比例越高,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越大,保证兑付的资金比例越低,同时可以获得更高的预期收益。
1)是“理财”还是“存款”?
结构性存款的本质还是存款。从对银行的属性来看,结构性存款需要纳入银行表内核算,缴纳存款准备金和保险金,其负债属性类似存款,但不在存款保险的保障范围内。不过当前银行吸收结构性存款的方式,主要以发行结构性理财来实现。产品名称通常为“挂钩××结构性理财产品”,需要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进行登记并编码,并在产品说明书中披露挂钩标的、投资对象和收益分配方式,投资者需进行风险评估,因此其发行方式更接近理财而非存款。
2)理财登记系统中的结构性存款
在理财登记系统的口径下,结构性存款并未单独列示,而是以结构性理财的形式归类为保本理财。目前各家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无论是信息披露上,还是统计口径上均未形成统一,如某些银行不披露投资对象,某些甚至不披露挂钩标的。在产品分类上,根据不同类型理财产品的定义,保证收益型、保本型和部分保本型结构性存款,理论上分别对应保证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
从理财登记系统披露的尚在存续期内和已到期的理财产品信息看,当前结构性理财的产品说明书中,通常将保证收益型、保本型结构性存款,划分为保证收益型和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但由于统计口径的不统一,这些归类并不是完全对应。并且,当前保本和保证收益是主流产品(保本比例在100%及以上),部分保本的结构性存款(保本比例在0%~100%之间)较为少见。结构性理财也有一些产品是保本比例为0的非保本浮动收益型,这类产品虽然在形式上与结构性存款相似,但其性质属于表外理财,不受表内考核指标约束。
3)信贷收支表中的结构性存款
央行公布的信贷收支表中的结构性存款,对应于个人或其他非金融机构购买的保本理财。根据银监会的要求,银行发行的保本类理财产品中,由普通企业、个人或其他非金融机构购买的部分视为“结构性存款”计入存款相关科目,由金融机构(非本机构)购买的部分计入“同业存放款项”。也就是说,在央行公布的信贷收支表中,“结构性存款”是由个人或其他非金融企业购买的保本理财;由金融机构购买的保本理财,则对应于“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和“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往来(来源方)”。因此,统计数据上保本理财规模应高于结构性存款。
结构性存款的(理财)业务口径和信贷收支表口径,这两者容易混淆。业务口径的结构性存款以结构性理财方式呈现,且在统计上按不同照投资者计入不同科目;从信贷收支表口径看,个人或其他非金融企业购买的保本理财都作为结构性存款统计。而当前很多保本理财并不具备结构性,仅在合同中承诺保本,没有明确保本的手段和收益计算方式,实质具有刚兑属性。预计资管新规正式出台后,这类理财产品或逐渐退出市场,或通过挂钩衍生品实现保本,转型为业务口径上的结构性存款。若保本理财转型失败而退出市场,结构性存款的统计数据反而要出现下降。
在当前尚未出台专门针对结构性存款监管法规的情况下,结构性存款中的衍生品交易或将延续银监会2011年修订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由于农商行在衍生品交易资质和投研能力上存在欠缺,其保本理财的转型相对于其他类型银行较为困难。截止2017年底,农村金融机构保本理财为0.52万亿,占保本理财余额仅为7%。即使全部转型失败,对市场存量影响也有限。因此保本理财转型为结构性存款,更多体现为产品性质的转变,对统计数据的变动影响较小,当前统计口径下的保本理财和结构性存款具有较高一致性。
申明:感谢作者的辛勤原创!若在本网站转发过程中涉及到版权问题,敬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及时更改删除,谢谢!
另:法财库目前成立了多个行业微信群【银行高管群】【商业银行群】【信托群】【券商群】【理财师群】【投行群】【私募群】【基金群】【股权投资群】【期货群】【现金贷】【第三方支付】【金融高管群】【总裁群】【互联网高管群】【汽车金融群】【融资租赁群】
扫码加群主申请入群
1. 中植系,万亿金融帝国!神秘的第四大股东竟然是她!
2. 卧薪尝胆,以命血拼!当年韩国死磕半导体的全球争霸之路..
3. 帅初币圈变形记:从穷博士到身家60亿,是站台骗子还是创业导师?
4. 百度员工离职忠告:你我都是平庸人,要学会适应规则
5. 李迅雷:步入分化与集聚的时代——从人口迁徙看投资机会
6. 看民生银行的全面溃退
7. 一文读懂消费金融
8. 中兴究竟有多"差",人人都在鞭挞她!
9. 李奇霖:房企融资手册
10. 最新消息:华为发布区块链白皮书(内附49页完整版)